他的“山海情”圓了50多名農民工的“大學夢”
為擺脫困境外出闖蕩
姚蕓的家鄉(xiāng)寧夏西海固,就是電視劇《山海情》的故事發(fā)生地。這里被聯(lián)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“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”。姚蕓小時候家境貧寒,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。從記事起,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飽飯。“家里最奢侈的食品是母親用油渣泡水后和著黑面粉烙的餅”。為了生計,他曾經把山里采摘的野果送到20公里外的縣城去賣,也瞞著媽媽當過報童。
為了擺脫困境,2006年初,24歲的姚蕓來到了離家2000多公里的上海。最初,他因為普通話不標準、學歷低,找工作到處碰壁。整整一年的漫長尋找之后,憑借著在部隊學過的軍械維修的手藝,他在盈達謀得了一個質量管理的崗位。
終于圓夢,“我要一張大學文憑”
只有高中學歷的姚蕓深知想要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站穩(wěn)腳跟,就必須繼續(xù)升造。2013年,他進入太倉電視大學進修大專。憑著對工作的那股認真勁,他被提拔為生產管理部主管。做了主管后他發(fā)現(xiàn),英語和電腦又成了自己工作的掣肘,于是在2017年,他又報名了上海電大開放大學,繼續(xù)進修。
為了彌補英語方面的短板,他自編“早、看、問、聽、做、練”的“學習法”,只要有空,就練習。為了學好電腦,姚蕓花2000多元買下了一臺電腦。當時姚蕓的工資只有1200元,400元是固定寄回家給妹妹讀書用的,去掉房租和日常開銷,他每個月還要存500多元,到年底再寄給家中父母。為此,那段時間,姚蕓都是靠包子裹腹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終于,他以優(yōu)異成績完成學業(yè),如愿以償地拿到了大學文憑。
一起學,創(chuàng)出嘉定開大“新學習模式”
在自己圓了大學夢后,姚蕓還想帶領同事與親友一起學。2014年,通過相關部門協(xié)助,嘉定工業(yè)區(qū)與盈達合作的“校企合作”大專班正式開班,首期12名員工正式開始了為期兩年半的大專學習。之后,姚蕓又讓農民工本科班辦進了企業(yè),截至目前已有50多名農民工圓了大學夢。而他自己在“你幫我、我問他、他教你”的互幫式補課模式下,也取得了高級營銷師(一級)技師證書。
盈達員工袁小清來自安徽,父母身患重病,中專畢業(yè)后她就到盈達工作,賺錢幫父母治病。在企業(yè)的支持和鼓勵下,她選擇攻讀大專,畢業(yè)后升任財務文員。之后,她又繼續(xù)攻讀本科并獲得學士學位,開始擔任盈達財務主管一職。袁小清說:“只有能力提升了,收入才會隨著提升,這樣才能更好地照顧父母。”
此外,姚蕓還與企業(yè)溝通設立了多媒體教室,并提供各類茶點、飲品。在開大老師幫助指導下,畢業(yè)生經學校推薦可直接進入公司實習、就業(yè)、創(chuàng)業(yè)。為了做到學習、工作兩不誤,他們采用“調班、補班、調休、早到或晚歸、線上或線下”模式,以滿足企業(yè)早、中、晚不同班次人員的學習需求,被稱為嘉定開大“新學習模式”。